【《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开篇之作,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与目的,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思想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序言,《太史公自序》在文学和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原文节选
余读《春秋》之后,乃知周道衰微,礼乐崩坏,诸侯争强,天下大乱。于是孔子作《春秋》,以正天下之是非,而褒贬善恶,垂法后世。然其书简略,不能尽载天下之事,故后之学者,莫不仰慕而求其详。
余观《尚书》《诗》《礼》《易》《乐》《春秋》六艺之文,皆圣人之遗言,后世之师法。然其所载多为古事,而于近世之变,未能详述。是以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遂发愤著书,以继《春秋》之志。
……
余尝游于燕赵之间,见夫士大夫之风,或好辩,或务虚,或重利,或轻义,非所以教化百姓也。吾虽贫贱,然志在立言,不敢忘本。
……
仆窃不逊,幸承先人之业,得以博览群书,游历四方,览山川之奇,察风俗之异,思古人之志,感今人之情,遂立志为史,以明是非,以示后人。
二、译文解析
我读了《春秋》之后,才明白周朝的礼制逐渐衰败,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天下陷入混乱。因此,孔子编写《春秋》,用以纠正天下的是非,褒扬善良,贬斥邪恶,为后世树立规范。然而,《春秋》内容简略,无法全面记载天下大事,所以后来的学者无不仰慕并希望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我观察《尚书》《诗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这六种经典文献,都是古代圣人的遗言,是后世学习的典范。但它们所记载的大多是古代的事情,对于近代的变化却缺乏详细的记录。因此,我想深入研究天地之间的关系,贯通古今的变化,形成一套自己的观点,于是下定决心著书立说,继承《春秋》的精神。
……
我曾经游历燕赵一带,看到那些士大夫的风气,有的喜欢辩论,有的追求虚名,有的重视利益,有的忽视道义,这并不是用来教化百姓的好方法。我虽然出身贫贱,但内心志向在于留下言论,不敢忘记自己的根本。
……
我私下觉得并不谦逊,幸运地继承了祖先的事业,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游历各地,观赏山川的奇景,考察各地的风俗差异,思考古人的志向,感慨当今人们的情感,于是立志成为一位史官,以阐明是非,警示后人。
三、总结
《太史公自序》不仅是司马迁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更是他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识。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撰写《史记》的初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文化传承中,《太史公自序》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司马迁的才华与抱负,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反思现实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