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社戏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社戏》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
3. 学会分析作者通过“社戏”这一民俗活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式及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理解能力。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礼教,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社戏》选自他的散文集《呐喊》,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优美散文。
三、课文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是鲁迅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在绍兴农村看社戏的经历。社戏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常在节庆时举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通过这篇散文,鲁迅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纯真人性的赞美。
四、字词积累
1.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
2. 归省:回家探亲。
3. 行辈:家族中同辈人的排行。
4. 惮:怕,畏惧。
5. 踊跃:形容情绪高涨或动作积极。
6. 踱:慢慢走。
7. 弥散:逐渐消失。
8.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9. 蕴藻:水草的一种。
10. 乌篷船:江南水乡常见的小船,船顶为黑色。
五、内容梳理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小时候随母亲回乡,与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社戏的经历。文章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人情以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尽管看戏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整个过程充满了欢乐与温情。
六、主题思想
《社戏》通过描写“我”童年时期看社戏的经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对纯真人性的赞美。文章通过对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
七、写作特色
1. 细腻的描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如对月夜景色的刻画,令人身临其境。
2. 情感真挚: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3. 象征手法:如“那夜的戏”虽未看完,但象征着童年的美好与遗憾。
4. 对比手法:通过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回忆的对比,突出主题。
八、问题探究
1. 为什么“我”觉得“那夜的戏”是“最好的戏”?
2. 文中“我”的朋友双喜、阿发等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3. “社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 鲁迅为什么要回忆这段童年经历?
九、拓展延伸
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知识,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绍兴地区的民俗文化。
3. 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节日或活动。
十、预习建议
1. 通读全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2. 圈画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思考作者为何选择“社戏”作为文章的主题。
4.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童年”和“回忆”的理解。
通过本预习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戏》的内容与情感,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