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师生观,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韩愈关于“师”的定义及其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如“之”、“也”、“则”等的用法。
- 难点:
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尤其是“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韩愈生平、唐代社会状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字词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基础积累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你认为谁可以成为老师?”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师”的重要性,进而引入《师说》。
2. 初读课文(10分钟)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教师示范朗读,纠正发音。
3. 疏通文意(15分钟)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耻相师”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归纳结构(10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论点、论据与论证方式,体会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述逻辑。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拓展延伸
1. 精读课文(15分钟)
逐段分析,重点讲解“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关键句,探讨作者对“师”的独特见解。
2. 比较分析(10分钟)
对比“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态度,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当时教育现状。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围绕“今天还需要‘师’吗?”“你如何看待‘师道尊严’?”等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4. 拓展延伸(10分钟)
结合现实生活,联系当前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师”的现代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师说》的深入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更引发了他们对“师”这一概念的深层次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古人智慧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人生观。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老师》,结合本文思想进行阐述。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注重文本解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力求贴近教学实际,避免AI生成痕迹,符合教学实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