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分录是什么】在企业日常经营中,资产减值是常见的财务现象。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需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以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本文将对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分录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资产减值损失的基本概念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情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减值。若发生减值,应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资产减值损失通常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类别。
二、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原则
1. 确认减值迹象:企业需定期评估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2. 计算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使用价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3. 比较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若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则需计提减值损失。
4. 确认减值损失: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三、常见资产的减值会计分录
以下是一些常见资产类型在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分录示例:
| 资产类型 | 减值发生时的会计分录(借方) | 减值发生时的会计分录(贷方) |
| 固定资产 |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 无形资产 |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
| 存货 | 借:资产减值损失——存货减值损失 | 贷:存货跌价准备 |
| 长期股权投资 | 借:资产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 |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
| 投资性房地产 | 借: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损失 |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
四、注意事项
- 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除非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回升且符合相关条件,否则不能冲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 不同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不同,如固定资产采用可收回金额法,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 披露要求: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包括减值原因、金额及影响。
五、总结
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正确识别和处理资产减值,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合理的会计分录,企业可以及时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化,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以上表格内容可作为实际操作时的参考,帮助财务人员规范处理资产减值事项。
以上就是【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分录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