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及典故】“言不由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说话不真诚,口是心非,所说的话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中多用于批评他人言行不一、虚伪或敷衍的态度。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言 | 语言、话语 |
| 由 | 出自、来自 |
| 衷 | 心意、内心 |
整体含义:说的话不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说的假话或敷衍之词。
二、成语出处与典故
“言不由衷”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 “言不由衷,行不掩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不真实,行为又不能掩盖自己的言语,说明这个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
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说话不真诚、口是心非的行为。
三、用法与例句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 批评他人虚伪 | 他总是言不由衷,让人难以信任。 |
| 描述虚假承诺 | 这些承诺听起来很动听,但明显是言不由衷。 |
| 形容敷衍态度 | 她的回答言不由衷,似乎并没有认真思考。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口是心非、虚情假意、言不由心 |
| 反义词 | 言为心声、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
五、总结
“言不由衷”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评判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心之间的不一致。它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言行不一,也常用于批评社会中虚假、浮夸的表达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言出必行,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原创内容,避免AI重复率
以上就是【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及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