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创(优)及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作者欧阳修的背景。
-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如“也”、“乎”、“于”等。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感受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山水、关注民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难点:把握“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等)
- 文言文词句卡片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音、课文翻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山林风光的视频,配以轻柔的古筝音乐。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古代,有位文人常常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他不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还留下了一座著名的亭子——‘醉翁亭’。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引出课题《醉翁亭记》。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注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3. 分组讨论: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色?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文本分析:
- 介绍醉翁亭的位置及其得名由来。
- 描绘醉翁亭周围的自然景色。
- 第三段:描写游人的活动,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 第四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2. 关键语句赏析: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小组合作探究:
- “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 作者为什么说“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像欧阳修一样,学会欣赏身边的风景,保持一颗豁达的心?
2. 播放相关古诗词朗诵,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加深对“寄情山水”主题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以及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发现美、珍惜当下。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
3. 收集有关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做一份简单的资料卡。
五、板书设计:
```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一、内容结构:
1. 醉翁亭的由来
2. 山水之美
3. 游人之乐
4. 作者之乐
二、情感主旨: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三、语言特色:
——简练生动,情景交融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醉”与“乐”的关系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文本细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