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对人类起源的思考和发现,展现了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的精神。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哲理,适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童真童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 引导学生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在童年时期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其探索精神。
- 难点:感悟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人类起源的知识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眼睛?为什么会说话?你小时候有没有问过一些奇怪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引出课题《童年的发现》,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猜测意思。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进行认读与讲解。
3. 学生分组交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在童年发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童年时提出的问题:“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2. 分段朗读课文,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推理得出结论。
3. 小组讨论:作者的发现有什么意义?他的经历给你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0分钟)
1. 教师展示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如爱迪生、牛顿等,说明他们也曾在童年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谈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或想法。
3.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一次发现》,记录自己生活中有趣的思考。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1. 教师总结:童年的发现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最初动力。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童年的发现”的理解。
-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起源的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
童年的发现
|
发现问题 → 大胆想象 → 探索求证
|
科学精神 | 好奇心 | 思考力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得启发。后续可结合科学课程,开展跨学科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