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科的临床实践中,某些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相似,容易出现误诊现象。本文报道一例因临床表现与寻常型天疱疮高度相似而被误诊为该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例,旨在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
患者为中年男性,主因全身反复出现水疱及糜烂面就诊。初期表现为躯干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伴有轻度瘙痒。由于水疱形态、分布及病理特征与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较为接近,初诊时被考虑为寻常型天疱疮,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然而,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对常规剂量激素反应不佳,且皮损逐渐增多,遂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通过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部位呈现表皮内水疱,基底细胞变性,但未见典型的棘层松解现象。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直接免疫荧光在基底膜区可见IgG呈线状沉积,而间接免疫荧光则未检出抗Dsg3抗体。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
此病例提示,在面对类似水疱性皮肤病时,需仔细进行临床与病理结合分析,尤其在免疫学检测方面应全面评估,避免因单一指标而误诊。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寻常型天疱疮虽然均为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但在发病机制、免疫靶点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的误诊过程反映出在临床工作中对少见或非典型病例的识别仍需加强,建议在遇到疑似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时,应积极进行多学科协作,完善各项检查,以实现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