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教案教学)】一、教材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收录于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该词通过豪迈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报国无门的愤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友人陈同甫的深厚情谊。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激昂,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 理解词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 提高学生朗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 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醉里挑灯看剑”的意象,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之情。
- 教学难点:把握词中现实与梦境交织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层次。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辛弃疾的简短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们知道‘醉里挑灯看剑’出自哪位诗人吗?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
- 学生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赏析品读(20分钟)
- 分组讨论:词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豪情壮志?哪些句子又透露出他的无奈与悲愤?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句,理解其描绘的军营生活场景。
- 引导学生关注“梦回吹角连营”与“可怜白发生”之间的对比,体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介绍他作为南宋抗金名将的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的情感内涵。
-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豪放风格与深沉情感。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的“壮志未酬”的情感,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反思。
五、板书设计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一、写作背景:南宋抗金时期,壮志难酬
二、关键词句:
- 醉里挑灯看剑 → 报国之志
- 八百里分麾下炙 → 军旅生活
- 可怜白发生 → 悲愤无奈
三、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对比强烈
四、情感基调:豪迈中含悲凉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逐步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理解其词作的独特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人的风格,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